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0
大眾報業·海報新聞
手機查看
近幾年,人工智能火熱,不少人都在討論人工智能相關的話題。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將重塑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催生新業務、新模式和新產品。從衣食住行到醫療教育,從服務到產業,都有人工智能的影子。
那么,未來人工智能有什么新的發展趨勢,中國人工智能處在什么階段?發展前景如何?就這一系列問題,記者采訪了發展中世界工程技術科學院院士、中科華數信研院高級咨詢委員會主席、濟南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鐘義信。
說起人工智能的發展,鐘義信院士介紹說,在頂層設計上,不少國家強化了人工智能的戰略布局,將人工智能上升到國家戰略,從政策、資本、需求三大方面為人工智能落地保駕護航。
中國人工智能起步較晚,發展之路幾經沉浮。自2015年以來,政府密集出臺系列扶持政策,人工智能發展勢頭迅猛。2017年7月,國務院頒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三步走的戰略:2020年與國際同步,2025年實現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的重大突破,2030年使中國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鐘義信院士說,中國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和應用水平基本上處于與國際同步狀態,實現了第一步戰略目標:發表論文的數量處于國際的前列,但在創新質量方面還存在不小差距。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應當是是按照第二步戰略目標的要求,努力推進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爭取在2025年實現重大突破,推動人工智能由初級狀態到高級狀態。
對于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鐘義信院士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不止要彎道超車,更應智慧超越,要高屋建瓴,牢牢抓住人工智能科學范式變革這個龍頭,在信息、知識、智能等方面整體換代提升。而且,一定要多方協同進擊。具體來說,對于企業界而言,要積極將已有的成果產業化,使人工智能盡快發揮作用;對于產學研界而言,要努力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創新研究;對于基礎界而言,則是要變革現有人工智能的研究范式,尋求顛覆性突破和整體性創新,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對于教育界而言,則要不斷培養高質量專業性的創新人才,為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山東是新舊動能轉換試驗區,人工智能+傳統產業能帶來哪些具體化的改變?人工智能對山東的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有何意義?
“新舊動能轉換,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臺;人工智能的發展,則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技術保障”。在鐘義信院士看來,動能轉換就是把靠人力、靠資本、靠物質投入的舊動能換成靠創新的新動能!爱敶鷦撔,人工智能最有威力,把人工智能作為新動能的主角,將大大提高生產系統的效率和質量,為山東的發展提供極好的機遇和需求!
鐘義信院士介紹說,新舊動能主要有三個因素,即所謂的三個M:Man(人力), Money(財力), Material(物力)!靶聞幽艿娜齻要素是Machine(機器), Money(資金), Material(物資)。表面上看起來都是三個M,但是,用先進的機器(主要是人工智能機器)把人從生產過程中解放出來,機器就不但可以極高的工作速度、極高的工作精度、極高的持久力來推動生產過程,而且可以更加有效地發揮資金和資源的作用,大大提高生產活動的效率和質量,大大節約資金和物質資源,更有利于可持續發展。更重要的是,把人類勞動者解放出來,他們就可以有機會接受學習和培訓,去從事更富有創造性的工作,使人的創造力、主觀能動性得到更好的發揮。所以,把舊動能轉換成新動能,主要用人工智能的機器代替人來執行各種各樣的生產任務,把人解放出來去從事更有創造性的工作。這樣社會就會更進步,生產力就會得到更好的發展。此舉意義非常重大”。
2019年9月,濟南大學與中科華數信息科技研究院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鐘義信院士為院長。
鐘義信院士認為,濟南可以充分利用好濟大人工智能研究院這一平臺。他表示,濟南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將獨辟蹊徑,把我們所創建的通用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加以完善,研發出通用人工智能的孵化平臺,從而為濟南、為山東、為我國孵化大量各種各樣的人工智能應用系統,以新動能主力角色應用到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各個方面,以至于向世界推廣,改變生產和經濟的面貌。
據濟南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秘書長苑修錦介紹,在省市各級政府領導的支持和幫助下,研究院聯合國內外院士、頂尖科學家和人工智能頭部企業,立足濟南,輻射全省,推動人工智能賦能于社會各領域,構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生態圈,為將濟南打造成國內領先的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范高地和智能產業集聚高地提供智力支持。今年還要陸續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職業教育分院、基礎教育分院,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開展人工智能教育貫通式學習,培養多層次、多種類的人工智能研究及應用型技能人才,為山東的產業變革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今年已80歲高齡的鐘義信院士,依然在為人工智能的發展而忙碌著。9月18日上午,他為濟南大學部分師生做了關于“通用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的學術報告,下午主持研究院的討論會,聽取研究院各個團隊的研究方向進展情況及下一步的工作計劃。第二天,鐘義信院士又出現在“第三屆中國濟南新動能國際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頒獎儀式”上,為大會致辭。緊接著,還要趕回北京,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工作等著他。
自近代以來,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長期落后于西方亦是不爭的事實,這令鐘義信院士深感痛心。幸好,經過眾多科學家的努力,在世界人工智能領域,中國已成為極其重要的一員。
講到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機遇,鐘義信院士卻從中醫說起。他說,“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具有整體觀和辯證論的特色,這在中醫領域體現得最為突出!比斯ぶ悄軙r代的科學研究,需要的正是中華民族所擅長的“整體觀的科學觀、辯證論的方法論”,當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把被西方機械唯物科學觀、機械還原方法論束縛下的人工智能研究解放出來!爸挥杏弥腥A文明的整體觀和辨證論來研究人工智能,才能使它進入到高級階段。人工智能的研究強有力地證明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而21世紀世界科學的重心也會向東方轉移,這正是中華民族在現代科學發揮重要作用的時代!
鐘義信院士的一生中,曾經多次親眼見證了科學的巨大變革。1965年在北京郵電大學畢業后,他報考了信息論研究生,在學習中發現信息論存在單純形式化的毛病,缺失了信息的內容和價值因素。在1977年召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長期科學與技術規劃大會”上,鐘義信與馮秉銓教授認識到信息科學的重大意義,共同大力倡導把信息科學納入我國科學發展規劃,成為我國科學技術史上不可抹去的一頁。1987年,他開始從事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的研究,從西方學者鼓吹“人工智能已經死亡,神經網絡萬歲”的口號中發現人工智能研究的“分而治之”弊病。為了克服信息論和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單純形式化”和“分而治之”等弊病,他堅持了半個多世紀的艱辛探索,取得豐碩成果。
“我只是喜歡做學問,可巧的是自己的個人興趣與國家的需求高度一致!被貞涀哌^的路,鐘義信院士頗有感慨,“幾十年下來,雖然道路很坎坷,也遇到不少困難,但國家需要,能為國家發展做些貢獻,就是最大的滿足和快樂!
讓鐘義信院士高興的是,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人工智能的支持力度,這讓他干勁十足。雖然80歲高齡,他卻像個年輕人一樣充滿干勁,心里憋著一股勁:要為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闖出一片天地。
“人工智能代表了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以至于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睍r至今日,鐘義信院士依然堅定地走在科學發展的最前端,他期望通過他的通用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給社會的發展帶來積極的變化。(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臧文博、曹軍)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臧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