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山東教育新聞網
尚德
手機查看
治國之道,民富為始。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簡單的平均主義,是讓全體人民普遍達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環境宜居宜業、社會和諧和睦、公共服務普及普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推動共同富裕,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眾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推進共同富裕的基礎。
一、準確把握教育在推動共同富裕中的地位和作用
馬克思主義理論從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為前提,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從這兩個前提看,共同富裕包含“富!焙汀肮餐眱煞矫鎯群骸案辉!笔巧鐣a力達到一定水平后,經濟、文化、環境等各方面所顯現的繁榮富足,是解決當前我國發展不充分矛盾的問題;“共同”代表著在社會主義公有制下,全民共享發展紅利的分配制度,是解決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矛盾的問題!案辉!贝碇训案庾龃,“共同”代表著把蛋糕分好,無論是推動“富!边是實現“共同”,教育在其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育在推動共同富裕的質量和效率上具有重要作用。從共同富裕的內涵看,共同富裕的基礎和保障是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的經濟,進而能夠創造出充足的物質財富。教育本質上是實現勞動力再生產的手段,是一種生產力的再生產過程。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促進了人力資本的開發和形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支撐。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培養人,人接受的教育越多、知識面越廣、技能本領越高,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就會越大。特別是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科學技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創新創造成為財富不斷積累的內驅力,而人們對于科學的研究,對于技術的掌握,對于創新創造的實現,都離不開教育。
(二)教育在推動共同富裕的平衡和公平上具有重要作用。從共同富裕的范圍來看,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而是涵蓋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在推動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想實現“共同”的問題,必須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推動和實現社會公平。教育在推動社會公平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由教育的內在特性決定的。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無論貧賤賢愚,人們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在教育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我們國家有最公平、最公正、最公開的高考制度,人人都有機會通過教育實現社會階層的縱向流動。教育可以讓貧困地區的孩子走出大山、改變環境,可以幫助和指導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樹立信心和志氣,可以讓低收入群體增長知識、提高技能,增加收入,可以讓中高收入者增強社會責任感,以捐贈和資助的方式讓社會資源和財富更加均衡。實踐證明,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打破階層固化、進行第三次分配都離不開教育。
(三)教育在推動共同富裕的持續和發展上具有重要作用。從共同富裕的發展階段看,共同富裕不是全體人員的“齊步走”,也不是人民群眾均質化的“一樣富”,而是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在這期間,人的全面發展、共同發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礎,沒有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的共同發展,就難以實現共同富裕。全面發展不僅是人知識技能發展和財富的增長,更是人道德、精神的發展。教育在提升個體乃至社會群體道德水平中,具有基礎性作用。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是為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通過不斷地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才能在文明發展的道路上美美與共,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偠灾,社會進步需要教育,社會的持續發展更需要教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將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巨大發展空間和持續動力。
二、深刻把握推進共同富裕面臨的教育問題
不可否認,在當前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的過程中,教育領域依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致使教育的基礎性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出來,長此以往,無疑不利于經濟社會發展,在某種程度上遲滯了邁向共同富裕的進程。歸納來看,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社會、家庭和學生個人三個層面。
(一)從社會層面看。問題主要表現在區域間教育資源不平衡,不同類型的教育發展程度不一致。基礎教育領域,雖然人民群眾對均衡而有質量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但隨著城鎮化加快,人口向城鎮聚集,城鎮大班額、鄉村空心校問題突出;城鄉間、學校間教育資源配置、師資資源不均衡,學校規劃布局不合理。職業教育領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尚不完善,技能型、工匠型人才培養仍是短板,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受到偏見,被視為“低學歷層次教育”。高等教育領域,產教不融合、專業產業不匹配問題突出,科研成果產出效率較低,科研型人才、創新型人才供給不足。教育供應鏈、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需求鏈脫節,無法滿足生產一線對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需求。這些都使得教育在服務經濟發展,推動富裕的道路上后勁不足。
(二)從家庭層面看。問題主要表現在單個家庭消耗在教育上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持續增高。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一直居高不下。據測算,目前,子女經常性的基礎教育支出約占到了家庭年收入的2-3成。高價的學區房,高額的培訓班、托管班費用使家庭生活質量下降。另外,在高考之前的各個學齡段,接送子女時間、課業輔導時間、周末補習時間幾乎占用了家庭的大部分時間,導致父母沒有多余的精力營造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良好家庭氛圍。由教育而產生的經濟和時間成本,成為了三孩政策有效實施的一大掣肘,也成為家庭幸福指數的一項負向指標。這與共同富裕追求的共同幸福、共享幸福是相矛盾的。
(三)從學生個人層面看。問題主要表現在唯分數、唯升學的評價體系,致使學生疲于應付、負擔過重。學生幾乎每周面臨著白天學校學,晚上輔導學、周末加班學的困境,學校作業布置花樣多,輔導班布置作業質量差、家長“加餐”作業不科學等,這些都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影響。在這種高壓狀態下,青少年學生的睡眠質量嚴重不足,體質不斷下滑,“小眼鏡、小胖墩”越來越多。身體素質的下降,不僅影響當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還事關我國未來發展。當前國際競爭,不僅是比體量有多大、財富有多少,還包括整個國民的身體健康,尤其是青少年身體健康和身體素質。這種現象不予糾正,將會成為我們實現共同富裕、長治久安,甚至是民族復興道路上的攔路虎。
三、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充分發揮教育在推進共同富裕中關鍵作用
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也是一項系統工程,迫切需要運用已被實踐證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方法論,要堅持教育先行,通過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豐富共同富裕的思想內涵,為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教育發展也必須圍繞黨和國家的重要任務,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好教育職責,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的進程中提升教育的發展格局。
(一)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立起來。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關系黨的事業后繼有人,關系國家前途命運和民族未來。我們必須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答好教育質量、公平這一必答課題,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健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不斷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運行所要求的人,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為共同富裕實現奠定堅實思想基礎和人才基礎。
(二)均衡配置教育資源,把家庭教育成本降下來。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改革發展要致力于讓每個人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我們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資源均衡觀,推進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上優先安排教育、在財政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資源配置上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通過均衡師資配置、學校集團化辦學、優質均衡創建、強鎮筑基等工作,逐步拉平城鄉、校際之間的教育質量水平,把原本流動的人口穩在當地,減少農民進城買房經濟壓力;把原本買房的人口穩在當地,減輕買學區房的經濟壓力,推進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扭轉高價學區房現狀,實現家門口就能“上好學”,降低家庭教育的經濟支出。
(三)發展高質量高等教育,把反哺經濟的作用大起來。教育具有時代性特征,具有服務經濟社會的功能,好的教育能夠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進而推進共同富裕的實現。我們要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根據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根據有利于共同富裕實現的需要,調整優化高校區域布局、學科結構、專業設置,加快推進“雙一流”高校建設質量,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培育適用區域經濟發展的高層次人才。要強化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不斷加大社會人員的教育供給,大力提高國民素質,讓每個人享有受教育基礎,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
(四)發展類型特色的職業教育,把就業質量提起來。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就業創業創新的重要基礎,在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實現更充足就業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實現共同富裕工作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我們要加快建設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健全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緊密對接的學校和專業布局結構,統籌規劃職業院校布局調整、專業設置、實訓基地、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等,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推進產教融合,引導職業院校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源源不斷為各行各業培養億萬高素質的產業生力軍,讓職業院校畢業生在職業發展上具有更為廣闊的空間。
(五)加快教育公共服務建設,讓群眾的獲得感強起來。教育公共服務能力一頭連著公平、一頭連著質量,是提高群眾滿意度、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的重要內容。加快教育公共服務能力建設,要做好城鎮居住區配套幼兒園規劃建設,確保全部舉辦為普惠性幼兒園。實施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扶持計劃,持續擴增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要堅持問題導向,研究制定幼兒園開展延時托管服務的相關政策,適當延長在園時長或提供托管服務。支持具備條件幼兒園發展托育服務,招收2至3歲幼兒,探索降低養育成本方式方法。要結合人口變化趨勢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做好學位供給監測預警,統籌制定中小學幼兒園十年布局規劃,持續擴增教育資源供給,滿足群眾就近上學需要。
落實中央“雙減”工作決策部署,減輕學生過重負擔,學校是主陣地、教學質量是源頭。要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全面提升學校課堂教學質量,完善作業統籌管理,不斷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并同步規范校外培訓機構定價、定量,不越位、不超綱,將學生參加課外培訓頻次、費用等情況納入教育督導體系,讓教育回歸學校、回歸校園,緩解家長孩子看護時間和作業輔導壓力,讓學生學足學好。要建立完善的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體系,推進“一校一案”制訂完善課后服務具體實施方案,全面推行課后服務“5+2”模式,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和有需要的學生全覆蓋。對家長接孩子還有困難的學生,應提供延時托管服務,讓家長騰出更多時間投入工作和社會生產。(文章作者:尚德)
初審編輯:路時川
責任編輯:姜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