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大眾報業·大眾網
鄭錦揚
手機查看
默默耕耘十余載 春華秋實滿庭芳
——記劉曉靜及其《音樂鑒賞》
著作是學者思想、視野、學識的集中體現,“著作等身”是學者治學行為量的表征,“著作等心”是學者治學行為質的衡量。只有 “身”“心”合一、深入淺出的著作,才被更多人認可、接受、學習、研究甚至長久傳播,學者的學術研究才能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近年在高校使用越來越多的《音樂鑒賞》,很好地反映作者扎實的學術功底、前瞻性的學科視野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一、高瞻遠矚 引領學科前沿
劉曉靜是典型的學者型領導,早在2001年便獲得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學”博士學位,2004年被中央音樂學院流動站錄用,成為中國首批音樂博士后研究人員。擔任著山東藝術學院分管學術的副院長、山東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全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編審委員會主任等眾多職務的劉曉靜深知肩上責任重大,其中兩大重任不可推卸,一是要做山東專業音樂教育的引領者;二是要做普及音樂文化的推動者。
劉曉靜以其前瞻性的眼光,敏銳的學科意識,將在高校中通過藝術學科獨有的美育功能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審美品位,正確導向大學生的審美取向作為她的事業追求和學術使命。2008年,她主持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系列教材”--《音樂鑒賞》《戲曲鑒賞》《戲劇鑒賞》《書法鑒賞》《藝術導論》《影視鑒賞》《DV制作》《美術鑒賞》《舞蹈鑒賞》九本教材的編著工作。這套教材關涉各藝術領域的方方面面,是由她帶領的全部為博士、正教授的學術團隊編著的,是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優質的示范教材。
二、中西兼顧 夯實素質教育
由劉曉靜主編的《音樂鑒賞》包括中西音樂歷史沿革概貌,各個歷史時期音樂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和時代性的曲目及每個作品的相關情況介紹,如作者簡介、作品簡介、譜例、音像視頻等,分為中國和西方兩大部分,共四篇:
“中國傳統音樂篇”分為“開篇”“民歌與歌舞”“說唱音樂與戲曲音樂”“器樂作品”四個部分,展現了我國自八千年華夏文明到封建社會的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精華,既包括自古形成的、各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音樂,也包含近現代創作、改編的,具有本民族固有特征的音樂作品,體現出我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底蘊。
“中國新音樂篇”共有“聲樂新作”“器樂新聲”“說唱音樂與戲曲音樂新篇”“歌劇音樂與舞劇音樂”“中國流行音樂”五個篇章,書寫了跨越一個世紀以來中國近代創作音樂的發展歷程,千姿百態的民間音樂遺存,及中國流行音樂的誕生與發展,呈現出中國音樂家們銳意創新、不斷開拓的優秀品質,亦表現了傳統音樂強大的生命力,與豐富的中華民族精神家園。
“西方古典音樂篇”分為“巴洛克時期前的音樂”“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四個章節,從古希臘、古羅馬音樂談起,呈現了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的羈絆,巴洛克時期音樂的宏偉壯觀和對細節與人性的塑造,古典主義音樂的理性均衡、通俗易懂和“啟蒙”精神,浪漫主義音樂的個性化表達與豐富的主觀情感和精神世界。
“西方現代音樂篇”共有“20世紀音樂”“西方流行音樂”兩個部分,通過印象主義音樂、表現主義音樂等現代音樂流派作品,展現了20世紀西方音樂全新的表達方式,以及工業化文明進程下催生的流行音樂,它們共同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藝術帶來的巨大震撼,以及音樂對于表達個人追求與價值的重要作用。合理地引導學生從文化的角度積極地去認識流行音樂,并通過對流行音樂的正確認識,以提高學生對善惡美丑的鑒賞能力以及是非對錯的判斷力。引導學生將音樂經典的欣賞放置到社會文化大語境下展開思考,提出問題,強化理解。
這部教材解決了一系列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材呈現形式多樣,理性學習與感性接受并重。解決了以往鑒賞類教材學習體驗枯燥,不易消化的問題。
2、教材內容深入淺出、觸類旁通,具有良好的普適性、發散性。解決了以往鑒賞類教材冗長繁瑣,不易普及的問題。
3、教材理念革故鼎新,注重審美教育,服務藝術美育。解決了以往鑒賞類教材重知識傳播,輕素質培育的問題。
三、春華秋實 結出碩果芳香
《音樂鑒賞》自2009年9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16年9月推出修訂版,期間共印刷13次,印數總計 70000余冊。一經全國發行,便成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系列教材之一,全國專業院校、師范院校、綜合性院校爭相訂閱。據不完全統計,《音樂鑒賞》目前約有126 家院校在使用。在這部教材指導下開展的劇團、社團、討論會等活動豐富多彩,引發了學生們愛樂向美的高尚情操,受益面非常廣泛。
各使用單位、在校研究生、任課教師、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這部教材一致認可。其中,上海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王君宇講到“到了碩士階段,容易知識體系單一化,太淺顯的普及教材又不適合,《音樂鑒賞》這本教材還有練習題、思考題、推薦書目等,不但可以鞏固知識面、還可以擴充知識結構,必須點贊!”;山東交通學院青年教師董亞軍認為《音樂鑒賞》讓她系統全面地了解了經典的中西音樂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經典平時很難集中地涉獵,通過這部教材的音像視頻讓她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種類、特點有了很形象、很感性的認知;山東藝術學院碩士生導師曲煜副教授說:“據我了解,這套叢書是劉曉靜院長在長達3年的準備后,統籌主持的一次大型的編撰工作,當時的要求是‘事出有據、文出有考’,不但具有鑒賞功能,還要具有引用價值”;山東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竇青教授評價這本書是“縱向體現了學術性,橫向體現了普及性,體例體現了綜合性,行文體現了審美性,特別適合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使用”。
《音樂鑒賞》在得到同行業專家與學生群體認可的同時。于2013年從640余項參評成果中脫穎而出,獲得“山東省第二十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體現了本教材的應用與普及的顯著成效。
素質教育是一項復雜且長久的系統性工程,如何更好地把握經典文化,緊跟時代潮流,使得藝術美育良性發展,是劉曉靜不斷思考的課題。2017年,“發展素質教育”被寫進了黨的十九大報告,素質教育完成了從政府倡導行為到國家戰略、國家大政方針的蛻變。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自身藝術價值的獨特性和重要性,勢必會肩負起更重要的任務。
《音樂鑒賞》已成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大力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重要陣地,它將在未來的改進中繼續加強理論構建,突出基本理論的歷史繼承性,從當代音樂藝術演進的發現和反思中把握歷史與當下的聯系。同時充分接納當下審美方式的劇變,特別是關注與適應網絡時代媒介化審美的沖擊,進行“書網融合”式發展,從而凸顯音樂美育應有的當代指向與價值判斷。
文章作者:中國音樂史學會副會長、教授、博導 鄭錦揚
初審編輯:路時川
責任編輯:姜申濤